美國西北大學教授菲利普·科特勒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來自外部的市場營銷啟蒙者,他那部集營銷知識、理論、方法之大成,且通過不斷推出新版吸納最新內容的著名教科書《營銷管理》,對我國企業的營銷實踐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大量的營銷人員一邊讀著它一邊在實戰中進行摸索;可以這樣說,這部著作至今仍是我國企業營銷運作的主要知識背景和源泉(營銷學界當然超越了教科書的水平),也是營銷專業能力持續提升的基礎和門戶。...
與菲利普·科特勒、唐·舒爾茨等著名市場營銷學者相比,西奧多·萊維特在中國的境遇顯得較為寥落。但他卻是引領市場營銷潮流的大師級人物,甚至可以稱作市場營銷學的創始人之一。從提出顧客導向的理念,到呼吁關注市場全球化,再到倡導交易完成后的關系營銷,萊維特用具有前瞻性的、穿透力的商業思想,清晰有力地推動著市場營銷的進程。...
一些國內企業在市場運作過程中,節奏快,變化多,戰術靈活,既引領了市場潮流,也取得了競爭優勢。一方面符合速度經濟時代的一般競爭法則一一不光是本土企業,幾乎全球所有企業都需要遵循。另一方面適合本土企業的特殊競爭需要:作為挑戰者、追隨者以及市場后進入者,希望以速度沖擊規模,憑借變化蠶食領先者的市場空間;而作為市場份額和產生(銷售)規模的領先者,則希望快速創新,進行產品差異化價值的動態轉換,抑制由于規模擴大而造成的邊際收益遞減趨勢,保持甚至提高盈利能力。...
國內市場一直存在兩種極端的廠商銜接方式:一是廠家(制造商)向流通領域延伸:要么取代分銷(經銷/代理)機構,直接面向零售終端;要么讓分銷銷(經銷/代理)商做配角,僅僅承擔物流回款等服務職能,自己做市場運作的主角。這就是人們熟知的深度分銷。二是廠家將全國市場交給為數不多的幾個大型分銷(經銷/代理)商,自己退居后合,除了操持一些全局性的品牌運作、宣傳公關事務,對區域市場的開拓和管理不直接介入。前者為許多國內主流企業所青睞,而外資企業則多采納后者。...
目前,國內市場正在發生結構性變化,一些本土企業的營銷模式處于轉型之中:從線下渠道為主轉向線上、線下立體渠道;從傳統媒體的大眾傳播轉向全媒體的精準傳播,從單一環節突破轉向整體競爭從以渠道推力為中心轉向以產品(價值)為中心……由于轉型尚未完成,許多企業的營銷處于中間狀態:新舊因素相互交織,過去未來相互牽連。在這種背景下,不少優秀企業采取了平衡型營銷模式。...
顯然,區域市場密集開發的營銷模式有深度分銷的影子,同日時包含聚焦的策略含義。從理論上說,聚焦是美國管理學家邁克爾·波特提出的三種基本競爭方式之一。中國的企業自覺不自覺地將其運用到營銷實踐中,結出了豐碩的成果。...
眾所周知,國內市場幅員遼闊,縱向層級較多,企業鋪設既有廣度、又有深度的通路網絡(包括分銷網絡和零售網絡),在資源、管理等方面存在諸多困難。同時,長期以來,國內三四五級市場(地級市場、縣級市場以及鄉鎮市場上,分銷及零售企業規模小、數量多形態落后、經營素質普遍較低,使制造商難以順暢地進行內外價值鏈的銜接。...
長期以來,我國市場的傳播環境有兩個基本特征: 一是消費者較為感性,容易受傳播信息的影響;二是主流媒體具有一定程度的壟斷性,傳播信息的集中度較高、強度較大。國內一些企業和品牌利用這兩個特征,同時借鑒國外的整合營銷傳播理論和定位理論,形成了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濃縮品牌成長過程、使品牌迅速增值的傳播模式。...
30多年前國門打開,許多國內消費者從未見過甚至從未聽過的新型(在國外并不新)消費品涌了進來。例如20世紀80年代,國內家電、電腦等領域的主導者是進口品牌,價格昂貴,潛在需求未曾有效激發。...
在中國市場上獲得成功的企業或品牌的基本經驗之一是洞悉和把握國內市場需求以及中國消費者的特性,從而對本土需求作出準確的回應。一方面提煉、概括出出國內消費者獨特的需求模型,另一方面使產品(服務)的價值定位以及差異化安排與之對應。...